2018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暨生源基地校工作會議成功舉辦
2018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暨生源基地校工作會議成功舉辦
10月15日,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招生辦公室、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承辦的“2018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暨生源基地校工作會議”在外研社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近500名專家、學者、校長和教師出席會議。
本次論壇旨在通過探討新形勢下外語教育的目標、使命、發展方向及面臨的挑戰,從而使全國外國語學校、外語特色校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開幕式環節由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賈文鍵主持。
(大會現場)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爲開幕式致辭。他說到,北外正在努力建設成爲引領中國外語教育的大學,學校在語種開設、國別研究、交叉學科培養、師資培養和教材建設等方面不斷探索。彭龍表示,願與各學校同心同德,攜手奮進,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民族復興、時代發展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做出應有的歷史性貢獻。
先入广东再去上海!周琦赵睿交易或暗渡陈仓,多队争冠计划受影响
“學習外語是促進溝通的重要方式,爲交流建立了橋樑,開放了邊界”,西班牙駐華大使館教育參贊Gisela Conde Morencia高度肯定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在中國基礎外語教育領域的重要價值。同時她指出,本次論壇中的經驗交流和思想碰撞必將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工作產生重要意義。
(Gisela Conde Morencia爲開幕式致辭)
德國駐華大使館教育合作文化處副處長Yildiz Miller在致辭中表達了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以及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多語種教育發展分中心成立的祝賀,同時介紹了目前德國大使館積極開展的“PASCH”項目——即支持在中國的多箇中學開設德語課程以加大德語普及程度。
(Yildiz Miller爲開幕式致辭)
在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劉長銘看來,培養國際化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們堅強不屈的中國魂、堅貞不渝的中國情、堅定不移的中國根。他提出,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借鑑先進經驗,適應國家發展的要求,把國際化人才培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
(劉長銘爲開幕式致辭)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布“诚信之星” 飞鹤为中国奶企赢得世界尊敬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李天順在致辭中說到,我們要充分認識新時代、新徵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扛起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艱鉅責任,要深刻理解新課標、新教材,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功能,爲國際化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要保持和發揚外國語學校和外語特色校的優勢,積極努力創新,努力做好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開拓者。
(李天順爲開幕式致辭)
本屆論壇還同時成立“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多語種教育發展分中心”。我國著名外語教育專家、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名譽理事長陳琳教授發來祝賀視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先生、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李天順先生、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李希貴先生、西班牙駐華大使館教育參贊Gisela CondeMorencia女士、德國駐華大使館教育合作文化處副處長Yildiz Miller女士、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王勇先生爲分中心的成立揭牌。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分享了題爲“學習藍圖:幫助學生在課堂裡落實核心素養”的主旨報告。他向與會嘉賓詳介紹了北京十一學校正在設計的適合學生學習的藍圖,並解釋了該藍圖如何幫助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個性尊重、保障不同學習路徑的學習品質,從而形成學生屬於自己的核心素養。
(李希貴主旨報告)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李莉文從學校概況、本科教學與人才培養、本科就業情況等幾方面出發,爲大家介紹了北外近幾年圍繞着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複合型、復語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目標而推行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北京外國語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薛維華就北外的招生政策發表主旨報告。他首先介紹了2018年招錄工作的總體情況以及2019年的招生計劃與工作安排,隨後,薛主任詳細解讀了北外的招生錄取規則並針對於報考給出指導建議。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韓寶成從理論框架、主要內容及其應用等方面詳細解讀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並結合我國參與全球治理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對國際化人才的關鍵能力及其培養途徑發表了獨到見解。
會議期間共舉辦了4場主旨報告、10場專題報告、3場圓桌論壇、2節教學觀摩課及互動評課。
三井LaLaPort拍板进驻高雄凤山 砸100亿元盖4万坪商场
論壇的成功舉辦,爲北京外國語大學生源基地校和全國外國語學校、外語特色校與北京外國語大學之間搭建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交流互通、共同發展的平臺,同時作爲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良好銜接、攜手共進的典範,論壇爲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複合型、復語型、高端國際化人才建言獻策,爲民族復興、時代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